首页 观察 健康 正文

独家解读:三类医疗服务市场定价,带来哪些新的机会?

作者:郝雪阳 时间:2016-11-14 0

11月9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社保局出台相关文件,放开了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新增医疗服务和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北京将放开特需医疗服务、新增医疗服务和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将执行医院自主定价。

实际上,在今年7月《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就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的相关规定。

意见中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制定了不同的定价方式,基本医疗服务仍然按照政府指导价,而特需医疗服务及其他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则实行市场调节价。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助推医药分开

在医改前提下,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是大的方针,取消药品加成后如何弥补利益落差是改革的难点。

通过国家财政进行补贴,将运营模式从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变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以某地为例,《方案》规定了采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财政补助、医院承担三种方式,分别按照7:2:1的分担比例对医院进行补偿。 

方案中,政府补助只占20%,也就意味着另外绝大部分需要医疗机构和政府通过医疗服务来填补。

然而国务院政策规定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所以医疗机构不可能大比例推行特需医疗服务,只会有选择性的开展,比如点名手术、加班手术、全程护理、特需病房、专家门诊等形式。因此,医疗机构要想从特需医疗服务增收,空间太小。

从本次放开价格的医疗服务项目类别上看,除了第一类是公立医院中的特需医疗服务外,还包括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如超声支气管镜检查、输血输液加温治疗、组织相容性(HLA抗体检测)以及个性化需求项目,例如整形美容、足底按摩等项目。

以非承包的为例,公立三甲医院中,整形美容往往是以科室的形式存在,基本没有市场推广。虽然在美容设备上优于私立医院,但无论宣传、环境条件还是,与私立医院相比都相去甚远,如果两者纯粹从价格上竞争,公立医院的高昂定价很难与私立医院相竞争。

近两年医美市场和康复养老市场持续升温,整形美容和康复医疗这类服务的受众往往是高净值人群,通过开放市场调节价,释放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能让更多公立医院的美容整形和康复服务从边缘化逐渐转变为创收部门。

增量服务取代价格歧视

在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放开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中,特意规定了“严格控制规模和数量,不得因此影响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时,应该设立独立的区域,并用明显标识加以区别。

比如此前一些公立医院在推出特需号以后,挂了特需号的病人可以走优先通道和普通病患使用同样的检查设备,此后这些在基本医疗服务区域提供的医疗服务将不再允许执行特需价格。

这也意味着,此次开放价格的三类医疗服务项目,只能作为第二类增量服务存在,而不能再作为一种建立在价格歧视上的增值服务,两者的界限将更加泾渭分明。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医疗机构在市场化趋利机制中压缩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而过分推行特需号等高净值服务,出现“以药养医”转变为“以医养药”的尴尬局面。

政策解绑特需号等三类医疗服务,商业健康险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按照即将施行的新政,从2017年1月1日开始,这些市场定价的医疗服务就有可能陆续出现在北京的各大医院中。但在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这类医疗服务项目基本不会进入到医保名单。

无法进入医保,实际上是给商业健康险开了个口子。多层次医疗服务如康复养老和美容整形的市场定价被激活,对于支付方的需求实则很大。除了重症险之外,商业保险公司如果能在这几个领域与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深度对接,将有利于企业获取精准用户,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当可观。

fengsa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