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声音 资讯 正文

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产品的理想主义

作者:极客公园 时间:2012-12-17 0

追逐自己的心

王俊煜,男,1985 年生,豌豆荚联合创始人。在创办豌豆荚之前,大家知道的是俊煜就职于 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在 Google 中国有三年的工作经历。而在 Google 之前,他的标签则是 2003 年广东省高考状元,就读于北大元培实验班,学的物理。

这是一份看起来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顶着高考状元的光环进了北大元培实验班,2007 年毕业后去了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 Google,这是一个可以满足一个年轻人关于职业的所有梦想的地方,有着光鲜体面的工作,在美国知名的职业调研公司优信咨询(Universum)发布的全球 50 大最理想雇主榜单中,Google 曾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最具吸引力雇主。甚至在俊煜进入 Google 的时候,那个职位全球也只有十几个人。

2009 年,在 Google 待了3年的俊煜想离开。不是因为 Google 的工作不好,Google 已经是世界上最酷的公司之一,但俊煜觉得在 Google 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看起来有点浪费时间。

我本人并没有跟俊煜聊到这段离开 Google 创办豌豆荚的历史,但在第一财经周刊记者文姝琪的文章里,我找到了这段故事:

2009年12月,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冯锋敲下了第一行代码。这个 Android 手机助手的由头与谷歌出身的王俊煜不无关系,在拿到第一款谷歌手机之后,王俊煜觉得 Android 实在可以做得更好。但在大公司谷歌,他没有这样的机会。

2010年4月,王俊煜结束两边跑的状态,正式加入豌豆荚。成为联合创始人,挤在创新工场12个人的工位里,开始了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充。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豌豆荚发展到一定规模,拿到投资后搬离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拥有超 8500 万用户,成为用户手机管理软件的不二选择。

其实,我是一个产品经理

对于王俊煜,作为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更多的时候,他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

阳春白雪的气质

2010 年的中秋节的时候,王俊煜和创新工场投资的其它几家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到 360 的 CS 练习场去联谊,和 360 的团队对战,结果大家应该很容易想像,创新工场这边毫无悬念地输了。打完仗中午一起吃饭,老周对他们说:在中国互联网要做成事情,像你们这些「书生」是不行的。你们做的事情太过于阳春白雪了,是打不了仗的,生存不下去的。

这个故事后来写在俊煜的博客上,不知道老周看到没有,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阳春白雪论,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阳春白雪,已经成为豌豆荚在产品上的独特气质,而简单好用成为了豌豆荚的唯一标准。

早期的豌豆荚主打功能是通讯录管理放在了第一位,需求起源于俊煜手机中一千多个联系人让他觉得管理起来非常痛苦。当豌豆荚的用户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俊煜发现情况和他类似的其实很少,通讯录管理属于伪需求,而当时不作为主要功能的应用下载却有了意想不到的使用率。后来俊煜迅速调整了产品定位。在随后的产品中,应用下载成为其主打方向,再到后来的版本里加入了各种资源的下载和管理,凭借其易用性,豌豆荚成为架构极简而功能极精的手机管理工具。

理想主义驱动产品

俊煜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人,但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是会被嘲笑的,所谓的中国互联网有多么的乌烟瘴气,有很多的事情会让人觉得无奈,但其实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愿意坚持自己的信仰。作为豌豆荚的创始人,在豌豆荚这款产品里,也带有很多理想主义的成分。

豌豆荚作为一款手握应用推广渠道的产品,自然会有很多应用在这个平台上做应用推广。普通的应用在应用商店做推广,按照一些所谓的行规,应用商店的做法是把推广下载和自然下载一起收费。举个例子,某个应用在不投应用商店广告的情况下已经有 10000 个自然下载;投了广告以后,增加了 2000 个下载,按照正常的逻辑,只需要为这 2000 个下载付费就行。但行业的惯例是,按应用的总下载量计费,也就是按 12000 的下载付费,这也是行业的默认做法。但俊煜认为这极不合理,所以豌豆荚在做类似业务的时候,做了一些改变,走出所谓的行业惯例,用产品的方式去捍卫理想主义。

首先,豌豆荚在应用的展示界面把广告和自然结果严格分开,对广告有明确的标识。这有点像早年的 Google,兴许是俊煜是从 Google 出来的原因,在产品气质上打上了 Google 的烙印。其次,在应用的广告收费上,只收取通过广告位带来的那部分下载费用,而其自然下载则不计入收费。由于这样的举动带有明显的“犯傻”气质,一开始并不被认可甚至包括豌豆荚的一些客户也不认可。但在俊煜看来:只要坚持自己对的想法,慢慢做,很多东西都可以得到改变。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豌豆荚坚持了一年多以后,只收通过推广位带来的下载费用这个做法已经慢慢得到认同。

当然,让俊煜还在困惑的是,当理想主义者越来越少,当坚持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的时候,理想主义在什么时候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呢?

应用搜索的 Google 范

在豌豆荚的主页面,有一个搜索框,那里写着收录的应用数,并在不断的增加,保守估计收录超 40 万款应用。

但问题随之而来,随着 Android 在中国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和开发者在享受其开放性带来的繁荣和便利的同时,也开始不断遭遇各种问题的困扰:扣费等恶意代码、应用内广告、仿冒和山寨应用、以及滥用敏感权限,已经成为威胁手机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

在我采访的前几天,豌豆荚发布了新版的应用搜索,推出“绿色标签”机制,对应用的安全性、是否包含广告插件、是否为正版以及对敏感权限的调用等进行全方位检测,为用户提供安全放心的应用下载。比起 Google 的不作恶,应用搜索更进了一步。

对于这个产品,我在跟俊煜聊天的时候曾经问过他,有没有想过把应用搜索平台化,不只可以收录豌豆荚内已有应用商店的应用,也可以收录其他非应用商店的应用,作为一个单独的搜索引擎。腾讯在此之前推出了独立的应用搜索引擎海纳,允许用户在网页端通过自然语言搜索 App,但俊煜对此的回答很保守,并没有明确说未来会不会开放收录,但作为一个应用搜索引擎来说,收录越多的内容,其价值显然就越大。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俊煜在回答关于未来应用搜索的产品形态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了一个他在 Google 的时候学到的道理:在东西没做出来之前就先什么都别说,说了又做不出来很难堪,未来的事情很难预料。

豌豆荚的渠道价值

在采访的时候,俊煜反复在强调,豌豆荚只是一款方便易用的手机管理工具,其出发点和产品属性只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的使用手机,但其实,正是在方便用户管理手机这个过程中,原本一款强工具属性的产品,不知不觉的变成了渠道,一个能向手机输送应用,视频,音乐,以及其他任何互联网资源的渠道。只是,在现阶段的主要商业价值点,在于其作为应用的输送渠道。

在移动互联网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无论任何产品,都要通过渠道连接用户,对于 Andriod 手机来说,其渠道无外乎应用商店,出厂预装,手机管理软件,通过刷机 ROM 内置等等。

各个应用商店的内容通过豌豆荚的渠道进入手机

豌豆荚的初衷是做手机管理软件,所以作为PC端的手机管理软件来说在同类产品中易用性毋庸置疑,极简的架构和设计,用短短三年的时间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Android 手机应用获取和管理平台。但另一方面,作为手机管理工具,也顺其自然成了应用分发的新渠道,日应用分发量超过 1500 万。

如果说手机操作系统属于系统级控制,浏览器占据上网入口,那手机助手则是通过 PC 端控制手机入口层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阶段,应用商店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流量入口。应用商店中的下载推荐,可以直接决定一款应用的用户数量。而手机助手是手机获取内容的一个入口,被看做是新的管道。掌握了手机助手的桌面端,就等于在另一种程度上占据了手机的内容入口,其价值不言而喻。豌豆荚曾经推出的一款产品百宝袋把浏览器和手机助手相结合,从单纯的应用助手转变到整个手机端的内容入口,充当了从桌面到移动端的管道工角色,从过去的应用平台,拓展到整个互联网的内容平台,而豌豆荚在不经意间,已经掌握了其中两大渠道:应用商店及手机管理软件。通过用自己的渠道为应用提供商推广应用来收取广告费,这已经是豌豆荚可以看到的渠道变现价值。而手握渠道的豌豆荚,未来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对于王俊煜来说,这不仅仅单纯是机会那么简单,更多的,则是挑战。

一些产品之外的事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搜集资料,偶然找到了这两篇报道(1)(2):王俊煜在初二时就开始看《南方周末》,上高中以后,《南风窗》和《南方周末》每期必读。2003 年刚刚考上大学的时候,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座右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在,十年过去了,想做记者的王俊煜却成为了产品经理,并一手打造了豌豆荚这样一款产品,虽然没有像当初的梦想的那样成为记者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世界。但通过豌豆荚去改善用户对手机的使用体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大的贡献呢?

fengsa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