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物联 正文

智能汽车本质:人工智能重塑的物联网承载的虚拟大脑运动神经中枢

作者:李北辰 时间:2014-06-22 0

智能汽车的本质,是互联网虚拟大脑运动神经系统?

在汽车被发明一百多年后,“汽车是什么”却忽然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继不久前谷歌公布无人驾驶原型车后,IT巨头英特尔也于近日宣布,由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组成的英特尔车载解决方案(In-vehicle Solutions)将全面上市。

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物之一,汽车在延伸人类双腿这件事上做得不错,但随着科技浪潮正从软件转向硬件,汽车,以及围绕汽车呈现的生活方式将被重新定义。

可以肯定,无人驾驶远非人们对汽车想象力的极限,汽车正在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智能终端,如同“互联网文化代言人”凯文·凯利所言:“网络就像黑洞,将把一切吸进去,未来我们制造的每一件东西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自诞生以来,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相当重要,有理由相信,它也将成为未来物联网中相当重要的那部分。

变革

变革意味着什么?诚如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所言:“不断减轻人类正在承受的痛苦,是科技持续进步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事实上,早在上本科时,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就醉心于交通系统,而在谷歌对未来的构想中,交通属于一种服务,和拥有汽车没太多直接联系。“我们经常要面对停车问题,比如我建立一个停车空间需要4000美元,都是混凝土和钢筋结构,看起来很傻,如果我们有自动驾驶汽车,仅仅在Google我就可以节省几亿美金的停车费用。你可以想象,汽车把你从前门放下来,然后自己去停车,你需要的时候,一走出办公室,你的手机会通知汽车,当你走出大厦门,汽车就自动出现在你眼前了。”

自媒体人罗振宇也在节目中作出如下预测:“假设无人汽车在未来普及,作为一种耐用且高价的消费品,普通代步汽车也许将彻底退出消费品的清单。人们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订一辆车,来哪儿接我,然后通过地图指定目的地,我下车后,汽车就可以去接下一个客人了。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是增加了汽车的拥有量,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其成为一种公用的出租品。”

尽管没人否认,在技术领域,未来十年将会令过去的十年黯然失色,但有人看到光明,自有人看到黑暗,新技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新问题。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上,置身于一台机器之中,将生命彻底付诸于传感器,这无疑需要人们战胜恐惧本能。毕竟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之路上,经验总是让你更倾向于相信自己。

另一个颇具未来色彩的问题是,倘若真出现车祸等意外,该如何归咎法律责任。或许类比并不恰当,但至少可以展开想象:电影《机械公敌》中对机器人“杀人”的争议似乎已有了最初级版本。但就像斯坦福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莱恩特·沃克·史密斯感叹的那样:“让人们恐惧的是‘机器杀掉了孩子’这样一个头条,而不是每年3万人死于车祸这样一个数字。这是对机器人的恐惧。更吓人的是一件机器失灵,从人那里夺走了控制权。在丰田汽车意外加速的事情中我们已经见识到了这一点,当事人会告诉你失去了对汽车的控制,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雷·库兹韦尔,这位全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言人对此深有体会。“考察技术影响时,人们通常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首先是惊奇和敬畏,认识到技术解决人类社会多年痼疾的能力;随后是恐惧,因为这些技术将会带来全新的威胁;此后,我们希望随之而来的是找到一个唯一可行的、负责任的路线,设定一个审慎的方针,既可以实现技术的潜能,又能使威胁可控。”

汽车:虚拟运动神经系统

1956年,人类杂志上第一次刊登不用操控方向盘就能行驶的汽车插图,如今这一幻想已成现实。技术革新伴随人类的骄慢,疑惑,兴奋与不安,正逐步彰显其自身“进化”的野心。

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怎样?近在眼前的一个目标是,不久之后,或许无人驾驶原型车上仅有的启动和停止两个键也会消失,一切皆由语音控制,向智能机器人方向又近一步。

事实上,早在去年,苹果公司就曾与本田等汽车厂商合作开发了Eye Free技术,想要整合Siri(苹果一项语音控制功能)和车载系统。一家北美安卓论坛报料称,谷歌也正在研发车内语音系统。该论坛透露,在谷歌内部此系统的项目代号是KITT——这可是上个世纪风靡全球的科幻片《霹雳游侠》中那部“会说话的车”的名字。

如今,作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车联网的普及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人与车,车与车之间更广泛的“连接”或许是智能汽车的未来走向。“智能汽车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是变得更像智能机器人,而不只是肚子里能坐人和跑的比较快的机器人,还包括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也会增强;第二是智能汽车会与其他智能汽车,公路摄像头,红绿灯实现联网,成为云机器人,共享信息,相互学习,提高人工智能水平。”中国科学院学者、《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作者刘锋记者表示。

“未来汽车会成为许多人的办公室,一个安静休息的港湾。” 凯文·凯利如此描述。

无论怎样,互联网从软件走向硬件似乎已是大势所趋。Google X 实验室主管 Astro Teller曾在Solid大会上说:“在未来,将是硬件,而不是软件,拯救世界。”或许正因如此,著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就曾预测:“电脑”作为一个物件,将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建成环境里。

刘锋则告诉记者:“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不再是‘纯互联网项目’,如博客,新闻,facebook等,而是把自己的‘灵魂’一个一个地附加在传统产品上,并把它们吸附到互联网上。”作为与人类生活朝夕相伴的汽车,自然会被这张巨网“拉”如其中。

早在2007年,刘锋就开始研究早期“互联网进化论”雏形。在他看来,互联网诞生以来的发展规律有迹可循,他提出一个颇为大胆的假想:“互联网正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的每一个创新:Google、Facebook等,都是对数万年前已经存在人脑功能的模仿。”

倘若这个假想为真,那么未来与人类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物联网,其本质就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视觉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系统、嗅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的总和。而“无人驾驶汽车的本质,就是这个虚拟大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表现。互联网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汽车感知环境变化,然后控制无人汽车进行有规则的运动。”刘锋告诉记者。

这个观点还有待证明,且听起来蛮科幻的,但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过的那样:“我不必描写未来,对大多数人而言,现在已经和未来一样惊悚。”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