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研报 正文

关于汽车后市场的7个预言

作者:车云网 时间:2013-10-28 0

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正如中国改革,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深水区,市场商机已经从产品型转向战略预判型。这个时候,谁及时抓住了发展趋势,谁就是老大。未来这个市场会往哪些方面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个预判。

4S店模式

根据行业目前的现状,可以做个大胆的战略预判——4S店正遭受着三道冲击波: 

第一波:4S店风光不再,反而是四面受敌,转型为大型综合店,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是为突围之路;

第二波:汽车品牌、车型尽管百花齐放,但销售数字显示,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还是强势品牌,弱势品牌将越发艰辛,中国特有的万国车现象10年后可能不复存在;

第三波:4S模式5-10年后将会消失,整车厂的销售模式将逐渐向“电商+代理制”转变,而保养维护会采取“授权点”的市场运营机制。 

服务店

终端服务店将会受到来自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和消费者的挑剔、理性的二重夹击,而4S店精品项目的拦截显然对其折磨最大,电商化态势可能雪上加霜。

那么要如何决定未来?认清各自定位最重要。  

对于特色店、专业店,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的刁、细、个性要求,要深度谋生存而不是想发展;对于会所或生活馆,就是给消费者做面子工程,让高端人群有消费好去处;而大型综合店则应致力于满足大众需求,客户群以白领、公务员为主。 

连锁店

目前后市场的连锁店,尚无过硬品牌,原因何在?不在于赢利模式、运营体系、人才支撑,那是用钱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关键在于社会的低劣诚信度、市场的杂乱无章,这是企业解决不了的。单店尚不能生存谈何连锁?各怀鬼胎何能连锁?

连锁店要想形成跨区域的规模效应,突围节点应放在寻找切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当下的市场环境正是战略投资的有利时机(经营性投资不太可能成功),而连锁模式的“新焦点”,最大冒险可能来自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

至于“店中店”发展模式,目前不是主流,但对提升品牌有利。

汽车用品销售渠道

传统的批发渠道,态势说明了布局和占地盘正在加强,有如90年代的家电、衣服、百货食品,2000年代的数码,但深圳的华强北、广州的永福路就是信号预警,电商、直销、品牌运营的高度渗透,无疑在考验它的业态寿命,或许短线操作是投资定位的基调。

代理商渠道,近期酒类品牌打响非常容易,但不也是代理渠道全面崩溃了吗?所以,最大的难题不是盈利项目和多项代理,电商化、厂家直销趋势,才是蕴藏在背后的无形杀手。

用品的电商化,在专类的用品网销平台和厂家的专项产品电商化,O2O模式将会释放无限的创造力。

服务项目

洗车不再是吸引客户的免费午餐,要么DIY,要么付高价。一丁点位置洗头还要付钱呢,何况车?

美容护理(含镀膜),趋向理性回归,不比人体美容那么直接感官,实惠、合理就是消费者诉求,除非面子消费。

隔热膜、装饰类等,可以短时打造高端品牌,但价格会走低。3m是高端品牌吗?目前的膜品牌极不正常,膜市场格局会重新调整,促使膜品牌相比护理类(车主消费间接感受)装饰类(个性化消费)集中度更高。

底盘防锈、隔音等属于过渡性项目,要么前装解决,要么市场萎缩,与市场宣传推广无关。

改色、变色等新兴玩意,只要政策许可,销售力体现在年轻的高级白领、企业主和富二代官二代。但企业运营停留在产品销售层次会折扣市场预期,营销新思维才可撬开市场容量,不然或许半死不活。

装饰普及化、音响动力发烧化,汽车改装的最大亮点在房车改造,广州的秀丽、秀之丽可能迎来继公务车后私车商务车改装的市场位置,不过,这碗饭也需要看政府脸色,怪悲情的。 

产品

专车专用让改装件、电子安防产品找到了市场和利润的新突破口,但随之而来的模具开发风险、同质化的市场摊薄,也让各家都如哏在喉。要么进入前装找靠山做定点供应商,要么后装通用化,才有可能做大,不然斗个没完没了还说“高科技产品卖白菜价”,简直是受罪。

对于汽车技术笔者是个外行,但从主观了解和感受来说,电动化也许能实现,智能化却依然有点遥不可及。不过,嵌入式电子产品有它的发展空间,但快速发展的智能手机,正冲击着它的市场容量。

为了应付市场的多样需求,汽车厂(或4S店)应能够自我改装或定制,这在大数据时代是非常有可能的。 

汽车互联网

说起车联网,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和后装市场的厂商一个比一个喊得响亮,业内无比热闹,但是消费者们好像对此毫无感觉。            

车联网,是肯定会实现的。不过国家都没有跟上,为我们画个大饼为我们圆梦,唱啥戏?等着吧。房子、大桥都经常倒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安全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汽车的智能化不应是过度的娱乐化,而是安全驾驶和便捷使用。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