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金融 正文

P2P还可以这样做—本土化的信用嫁接

作者:webfinance 时间:2013-11-25 0

P2P,也就是人对人的贷款,从概念上说,是典型的舶来品。国内从07年开始涉足P2P,并逐步开枝散叶,衍生出当前国内数量众多,模式各异的数百家P2P平台。就中国的总体融资环境而言,P2P是小额融资市场和理财投资渠道的有益补充,也是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运营模式之一。

在中国的信贷市场中,传统银行的服务受制于运营成本与盈利指标,服务半径毕竟有限,对游离于银行服务生态之外的中小微企业和无信用记录的个人,很难开展基于银行信贷审核标准的金融服务。这也为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P2P也是在这种信贷资源的结构性错配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中国的P2P行业该如何发展,是否一定要移植国外P2P“线上、点对点、第三方”的模式呢?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商业社会依靠的是熟人关系,而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会信用作为支撑,不可能在一个信用记录完全良好的社会开展P2P的业务。所以,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P2P在中国如何做本土化?如何走出中国的模式。

P2P:本土化的困境

国内众多的P2P公司,大部分是线上的P2P,线下的小贷,或者把线下的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并在网上罗列各种招投标项目,为平台导流量,造广告。这种发展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如何做好平台的风控和市场定位,如何匹配中国目前并不完全的商业信用环境。

也不排除一些P2P公司,所开展的业务基本上是通过互联网的营销渠道获得的,并且利用数据征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征信,可以和线下的模型做一定的区格。但这种类型的P2P在业务规模上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蛰伏期,平台积累了足够的市场信用后才能获得量的增长。此外,P2P在初创期必须要经历一段风险和利益的协调期,纯线上的P2P在目前不仅凤毛麟角,也很难获得投资者的足够信任:对借款人缺乏一定的线下约束,一旦违约率上升,P2P的资金回笼渠道就很容易被掐断。

所以,国内的P2P,要么是在试图进行国外的纯线上模式,但在风控和流动性风险上,特别是发展速度上很难获得优势;要么是借着P2P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但却缺乏在线下信贷审核和线上的数据征信之间做一个良好的信用嫁接,或者是链接的过程。

P2P还可以这样做

跳出P2P的思路来看P2P,在P2P的本土化过程中,如何利用P2P的本质融资属性和中国社会信用缺失之间来做一个有利的嫁接,是中国的P2P行业可以借鉴的努力方向。在这一点上,不妨来看一看杭州的融至鼎模式,这是笔者在观察P2P众多平台之后总结出的一个信用链接较为明显的P2P模式。

既然国内的P2P平台大都绕不开线下的审核和线上的信用转换,那么索性就在两者的信用之间做一个良好的对接。正如杭州这家P2P的思路一样,为线上、线下的投资者和借贷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信用背书,这种背书不是所谓的“保本、保息”的宣传口号可以起作用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信用嫁接机制。作为国内首家由银行高管团队打造的P2P,其特色也在于信用对接功能,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中小企业局和金融办等机构相继考察了这种风险可控的P2P模式。

它的信用嫁接模式在于把线下的商业信用和平台的P2P征信结合起来。在为线下中小企业提供P2P贷款业务时,借款人用一定的物品做货物质押,同时在贷后管理中保持对存货的流动性管理,即便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也可以把流动性较强的质押物快速进行变现,以保障投资者的收益。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融至鼎模式的运营方是由国内成熟的银行家团队组成的,拥有丰富的银行信贷和质押流程风控经验,因此在日常业务开展中,获得了很好的细分市场开拓效果。

P2P本土化的关键:风险控制、市场定位

相比于国内的P2P行业,国外并没有这么多“非法集资、自融、诈骗跑路、圈钱”的负面新闻。而这段时间,国内P2P行业的负面新闻却不绝于耳,10月份甚至出现了日均2~3家平台倒闭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市场信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多管理并不专业的P2P公司,很多P2P公司也缺乏核心的风控和贷后管理能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几单大额不良贷款就可能直接把平台拖入绝境。

而国外的P2P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信用社会足够完善,线上的信用数据积累能够起到足够的约束和惩戒作用;二是国外的平台一般是点对点,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不提供保本赔偿,因此信用背书压力很小。

国内的P2P行业要想在不健全的社会信用生态中获得发展,最稳健的方式是先找到适合自身的风控流程方式,在具体信贷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较低的不良率和及时的风险补救。风险控制不仅是贷后管理,更是事前的风险甄别。一个稳定、安全的P2P平台给投资者回报是不会高的离谱的,最终的回报都会趋向稳定(12~18%之间),且大多为短期的借贷,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实体经济远远承担不起动辄20~30%的P2P借贷利率,一般实体行业的净利润也只有4~6%左右。给投资者的收益率越高,就意味着平台背后蕴藏着的风险也会越高。

此外,明确的市场定位也是P2P本土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P2P应该立足于银行服务不了的那部分小微企业和客户,不要贪大求全,去涉足P2P并不擅长的大客户、大项目。P2P本质上是点对点的融资,也取代不了银行,抢不了银行的核心客户。否则在触犯底线的同时也容易引火烧身。P2P的市场定位永远也不要脱离自身的核心优势,把线上的投资和线下的融资对接起来,真正做成一项事业,而不是为了追逐所谓的“暴利”。小微市场也远没有那么多暴利可以挖掘,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适当的融资成本是P2P应该有的考虑。

融至鼎的模式可以说是众多P2P模式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P2P如果只注重于业务扩张和平台放贷规模,就可有可能造成“虚胖”的结果,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和市场定位,才能成功为P2P行业瘦身,去掉多余的脂肪,甩掉过多的不良和风险。

P2P本土化的监管策略

一切金融创新都应该保持一定的风控水平,而金融改革也一样,本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同时也提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对于P2P行业来说,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把行业内部无序、紊乱的现状扭转过来,并把不良率降下来,把自有体系内的信用体制提升上去,在不同的渠道之间做好嫁接机制和对接的协调。P2P借鉴国外的运营模式,是一种尝试的方式,但不是唯一,就眼前的市场情况来说,不论是投资者和借贷者,都更能接受符合中国融资环境现实的P2P平台。在这一方面,平安陆金所、宜信等的模式都做了中国化的实践,而融至鼎的银行团队模式则是另一种独特的线上线下结合,以此来完成信用嫁接的P2P模式。

管理层也在加紧对国内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行业的调研,后期也一定会出台相关的监管办法。从P2P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监管层很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办法,以整顿国内混乱无序的行业现状。

其一、以第三方账户托管来保证客户账户资金安全,也是P2P公司真正开展点对点业务的保证。严格的账户监管可以引导P2P业务的发展方向,降低行业的系统性操作风险。

其二、对团队的运营、管理能力做出标准化的界定。P2P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P2P行业的从业者,特别是平台负责人、运营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运作经验、金融行业从业经验和风控操作经验。

其三、平台风险控制能力审核。金融业是运营风险的行业,P2P是运营高风险的行业,风控尤为重要。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平台业务的规模和质量。

对于监管层来说,总的原则是在把握监管底线原则的同时,对符合风控原则和小微金融服务宗旨的P2P平台给予足够的鼓励,以完善多层次的融资市场,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问题。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