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健康 正文

mHealth Summit 2014 医疗盛典,构建移动医疗新生态系统

作者:李天天 时间:2015-04-19 0

2014年12月7-10日,一年一度的mHealth Summit大会在华盛顿召开,这是全球mHealth领域的年会,参会者不仅仅来自医疗服务领域,还有制药企业、通信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保险公司等,是行业内几乎所有和mHealth有关的stakeholders都会参加的一次重要年会。

移动+实时+支付+有意义的数据,mHealth的完整生态

mHealth正在从一些简单的应用,简单的可穿戴设备,进化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高通公司总裁 Derek Aberle 的总结,这个生态系统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突破性的技术;

第二,具有价值,能够确保和加强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可支付。

这三条 PC 时代的产品也能够做到吗?其实不然。他特别强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我们获取信息、得到帮助的速度已经从原来的按“天”计算,进化到了按“秒”计算,未来则会变成“实时”,这种扩展速度和覆盖范围是PC产品远远无法做到的

而且移动互联网让“支付”也成为出现变化。这种“可支付”主要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实现的,而不是去降低医疗质量来控制成本。恰恰相反,通过 mHealth 来提高质量,强化患者安全,降低风险,也是符合医疗服务原则的。

除了上面三个特点之外,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来为临床、科研和患者教育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也是 mHealth 的一大优势。

PCHA(Personal Connected Health Alliance)的 VP——Rob Havasy 同学谈到 mHealth 交互操作时,将其分为三级层面:设备层、系统层和数据层。通过 mHealth 方式获取数据,特别是“有意义数据”,对医疗服务的进步非常关键。

有趣的是,今年的 mHealth Summit 大会还组织了一个创业者专场,很多 mHealth 领域创业者的主题也都和医疗健康的数据挖掘相关,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数据?数据分析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和患者?我会在第三节中谈到。

最后,mHealth也是一个交流工具,能够辅助和促进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会非常实时高效,按照 Verizon 全球企业发展 VP——Janet Schijns 女士的设想,这种交流将达到 24 小时在线,永不下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mHealth 的手段获得实时帮助,患者对于能够立即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互动具有极高忠诚度。

但这种交流,特别是医患交流也要注意规避风险。比如在美国,任何医生都不允许和一个从未见面的患者简单交流后就给出诊断建议,甚至直接开药。因为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医疗的安全原则,也违反 HIPAA 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将医患双方都置于高风险境地。

在美国确实有医生在通过一些平台直接和患者交流病情,但这种交流仅局限于简单的疾病咨询,医生可以简单分析患者的情况,但最后基本还是会建议患者尽快去医院或诊所就诊检查,而不能直接在线诊断和开具处方。另外,医生也要注意在交流中保护患者隐私,绝对不能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产品要由点及面,中国创业者要走的路还很长

如第一节所述,mHealth 正在从一些简单的应用,简单的可穿戴设备进化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记得以前来参会的时候,大家讨论的还是以单个 App 居多,但从去年开始,已经很少有人专门讨论 App 了。

有个现象是 App 出现了软化和硬化的两种趋势。App 软化,就是与 HIS 系统打通,变成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延伸;而 App 硬化,则指 app 与硬件的结合,对硬件(传感器)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管理、存储和分析。一个单打独斗,无法和医疗体系打通互联的 App 确实很难再撑起一个服务或商业模式。App 不会死掉,他们仍然存在,他们是组成“面”的一个个点。

那么“面”是什么呢?这里我介绍两个词:一个是“Connected Health”,中文翻译普遍不好,要么翻成“互联健康”,要么翻成“连接性健康”(祝你断句幸福)。另一个是“Coordinated Care”,也有人称之为“Integrated Care”,中文翻成“协同医疗”。可以说,Connected Health 和 Coordinated Care 就是美国医疗领域正在通过 mHealth 手段建立的“面”。

Connected Health 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它和 Telehealth(即远程医疗)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即利用网络,通过可连接的远程设备对慢病患者进行监控及管理,比如监控血压、心率、体重,管理戒烟戒酒等不良行为

但和远程医疗略有不同的是,Connected Health还会强调“Self-care”,即自我健康管理。患者可以接受医生,或者其他医务人员发来的健康信息,然后学习并遵照执行,对自己的健康或者疾病进行管理,以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降低再入院的几率。

看上去 Connected Health 似乎更加偏重技术,偏重设备,业内人士也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 PCHA 的 VP——Rob Havasy 同学也在本次会议开幕式上大声疾呼:“Connected Health 是连接人,不是连接设备!”

Coordinated Care 则相对较新,它看上去更像是个集成的工业化流水线,包含了预防、诊断、治疗、急救、康复、体征监测、随访……等诸多服务内容,牵涉的利益相关方也很多,包括医院、药企、保险公司、医生、药师、护士、患者本人、患者家庭成员等。Coordinated Care 试图把医疗可及性、医疗可支付、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用户满意度等诸多目标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一股脑解决掉。

这条“全能流水线”试图打造的“家庭 - 医院 - 家庭”的服务闭环看起来很美,但牵涉的各方利益太多,大家各自的诉求又非常不同,所以实施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主导派恐怕要让位于“大政府”的调控能力了,PCHA 的 VP——Rob Havasy 同学也表示:“医疗健康和其他行业有巨大区别,其价值更大,复杂度也更大,需要政府出手做出完善的顶层设计”。

看,活生生的例子已经出现了,本届会议上,克罗地亚的卫生部长 Sinisa Varga 同学表示,克罗地亚已经实现了“医院 - 社区 - 家庭 - 个人”的服务闭环,包括闭环中涉及的电子预约、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在线支付、保险介入、患者教育、自我检测、居家监控……都已经在 PC 端和移动端实施了,羡慕吧?哦对了,克罗地亚人口一共是 400 多万,相当于杭州市人口的一半。“给我半个杭州,还你一个未来医疗”有望成为杭州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口号吗?

在医疗成本疯涨,人口老龄化严重,慢性疾病增加,居住地理位置分散,医护人员短缺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被迫寻找创新的机会,试图提高质量,降低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大家共识。不难理解为啥 mHealth 产业在美国这么火爆,人人都在谈,人人都想干,创业公司一大把,投资者也玩命砸钱,最后大浪淘沙,剩下的几大赢家会借助 mHealth 的技术和产品,连点成面,真正为民众提供安全可靠、可及、可支付的医疗健康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 mHealth 生态系统。

相比之下,中国的 mHealth 产业在美国人民的带动下也火热起来,但中美体制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医疗需求不同,医保支付体系更不同。中国医疗还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阶段,中国 mHealth 产业还处在概念尝试和市场培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应该保持更加理性和更加开放的心态。我们还是一个个“散点”,没有连接和协同,更谈不上“面”,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品一定要以数据驱动,同时以患者为中心

对于 mHealth 的产品设计,大家各有自己的观点,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原则都提到了一条:数据驱动。这个数据不是普通数据,而是有意义的数据。什么是“有意义”?高通公司界定了下面这些数据有“意义”:
EMR/EHR 数据(电子病历 / 电子健康档案),检查数据,(如实验室生化检查、医疗设备检查等),处方数据,保险理赔数据。

为啥没有基因数据?太早了吗?

Anyway,以上数据称为“核心数据”,再结合患者自己监控的数据,如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的的心率、血压、血氧、体重等“辅助数据”,基本就勾画出了一个患者的“数据图谱”。而后,医生、护士、健康教育专员、药师、家属这五大人群就开始为患者服务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以患者为中心”。

其实质是“以患者数据为中心”,通过各种“核心数据—辅助数据”的无缝流转,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关于可穿戴设备产生的“辅助数据”,三星全球健康VP——David Rhew 同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三星开放了包括 SAMI 和 SimBand 在内的开发者平台,试图开放接口,在数据整合分析能力方面超越 Apple HealthKit 和 Google Fit。

但获取数据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数据驱动找到患者最应该获知的信息(data-driven information),这样既能够提供适合患者自身的个性化信息,又能够避免信息同质化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在美国人人视为畏途的数据隐私和安全的问题。

医疗健康服务的一个痛点是很难标准化,虽然数据很关键,但人毕竟不是机器,用户体验和感受也非常关键。比如 IBM 负责 Health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的老大 Harry Reynolds 就提出,mHealth 的产品要满足患者“Engage me on my terms(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需求,好任性的需求啊,但没办法,患者为中心嘛。

Center for Connected Health 的老大 Joseph Kvedar 提出要在 mHealth 产品中加入社交元素,比如排行榜,再加入虚拟货币、虚拟勋章、或者慈善捐赠等元素,以刺激患者人群使用 mHealth 产品的粘性和依从性。

但这个说法很快遭到 Verizon 全球企业发展 VP——Janet Schijns 女士的反对,Janet 同学认同 mHealth 产品在慢病管理中确实会遇到患者脱落率较高等问题,但她认为不需要用上面的那些方式去激励患者,因为最大的激励就是深入理解每一个患者的个体化数据,并借助数据驱动来为患者带来实时、安全、具有真正价值的服务。我个人比较认同 Janet 同学的说法,不任性,挺人性。

不过,Joseph 同学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我挺认可,就是可以考虑在 mHealth 产品中结合一些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服务,比如在推送健康提醒时同时推送天气预报。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和肯尼亚卫生部副部长的一次交流,副部长表示他们在肯尼亚推送预防艾滋和安全生育的知识,其中也加入了一些“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服务”,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天气预报?可非洲天气基本全年就分旱季和雨季,温度没有太大意义。后来副部长告诉我:当地菜价。所以那里的mHealth健康管理大概是这样的:“预防艾滋要带套,豇豆八毛五一斤”

有趣的是,Google Glass 的产品设计也要靠数据驱动才更有应用前景。前段时间关于 Google Glass 的争论很多,但其实 Google Glass 在 mHealth 领域依旧有巨大应用价值。Google Glass 在急诊室、救护车、医生查房和远程医疗等场景中仍然有广泛深入应用前景,其核心是打通 HIS 系统,获得患者 EMR 数据接口的调用,方便医生通过视频和语音输入病程记录,实时查阅患者数据,或者与患者远程沟通,提供咨询。

冷静,冷静,再冷静!

说到 mHealth 面临的挑战,Walgreens 的 VP——Harry Leider 同学和 Center for Connected Health 的老大 Joseph Kvedar 都来大泼冷水。Joseph 同学认为 mHealth 领域已经非常疯狂,市场预期过高,非常不理性。

你看苹果、三星、安泰保险在mHealth领域成功了吗?都木有啊!医疗健康很特殊,它不会从零开始快速增长成为一个巨大市场,因为这是医疗健康,不是嘀嘀打车,不是大众点评,不是淘宝天猫……

Harry 同学则认为不仅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对 mHealth 脑袋发烧,患者也对 mHealth 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除了市场过热之外,如何获取EMR数据,如何合理使用这些数据,即使在美国也仍存在巨大的挑战。号称可以由患者自主下载个人 EMR 数据的 Blue Button 计划(蓝钮计划),虽然是政府在主导,但看起来没有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使用者寥寥。大家抱怨在美国压根没多少人用“蓝钮”,根本无法收集患者个人的 EMR 啊。

另外,患者隐私保护的问题也是大家所担心的。HealthMap 的负责人 John Brownstein 通过抓取各种大数据来分析全球流行病的爆发情况,并且将科研文章发表在业内最顶级的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面。其中的一篇文章是分析甲流 H7N9 的爆发情况,John 同学说他们最开始是从中国发现的病例报道,但不是来自官方渠道,你懂得……“但你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吗?”John 同学问道,随后跳出了一张新浪微博的截图,上面赫然出现了一份某医院中文病历记录,台下全体哗然。John 同学说我真的不理解为啥中国医生敢把患者病历贴到公众社交媒体上去。

政府对app监督的缺位,也是大家提出的挑战之一。特别是一些减肥节食、体重管理、体育锻炼、睡眠监控等 App,大家不知道里面的知识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不过在我看来美国还好,中国的 App store 在医疗健康分类中充斥着大量的食物相克、起名测名、养肾偏方、前列腺推拿之类的 App,着实令人无语。

最后还有一个终极挑战,其实最应该使用 mHealth 技术和产品的不是那些已经关注疾病和健康的人,而是那些不关注疾病和健康的人群。如何说服这些不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使用 mHealth?如何对这些人进行患者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去刺激……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需要花费巨大精力来探索与这些人的互动。

最后

恭喜你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国内外的整个 mHealth 产业有了基本了解,虽然我的记录也是挂一漏万。但请记住会议最核心的内容:“以患者为中心”。医疗健康服务的核心就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服务质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风险,降低成本——mHealth 能够做到,也能够做好。

我坚信。

本文作者李天天(微博),丁香园创始人。原文《mHealth:一个充满机遇的生态系统——mHealth Summit 2014会议总结》

fengsa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