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声音 资讯 正文

罗剑:杀医伤医案频出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么?

作者:罗剑 时间:2016-05-24 0

我国医疗的未来将会从何发展?马云说“30年后医生全部失业”,这是博人眼球的大话。但也不无道理,笔者认为当今医疗体制的最大问题是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心态,这颗生长在行政等级分明的沃土中,铲除不了的医生体制毒瘤将是中国医疗体系的定时炸弹。

当今医患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公立医疗机构60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傲人姿态,与生活水平提高后服务水平逐渐提升推高的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不久前广州某医生被患者砍死,这个事件牵动了全国许多医生的心,让他们感到恐惧和心寒。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多数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老爷观念不变,这类事件将会像还珠格格一样,时常重演。

1.jpg
   (网络上为医生被杀叫好的负面消息不绝于耳)


2.jpg

医疗的模式是交易

从根本上说,医疗的模式是交易,患者花钱到医院来看病,付出的是钱,想要购买的是医疗服务,帮我治病。而对于医生和医院来说,收获的是钱,提供的医疗服务和技术。这是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在医疗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医生是最受人尊重的群体之一,也是高收入的代表。可能跟“自由与平等”的立国基础有关,他们医患之间也相对对等,医生很明白医疗就是市场化的行为,就是交易,所以服务好到无法想象。当然,事故也有,只是通过发达全面的商业保险消化了,所以我也认为,未来中国的医疗商业保险一定大有可为。

除了医疗,多数慈善其实也是交易。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据我观察,从事慈善最多的区域应该是北上广深和江浙一带,这些区域的富豪多,人一旦有钱到了一定级别,就不会满足“赚钱”带来的成就感了,需要通过“慈善”的行为去帮助他人满足精神需求。付出的是钱,收获的是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感,或者说是安心。

但为何说慈善是交易呢,因为大多数的捐助都无法真正帮助到贫困的人,不过是授人以鱼罢了,长此以往反而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思想。真正有意义的我认为是资助考上高等学府的贫困大学生,不是歧视,而是他们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好高考的胜仗,这样的意志力还不是无往不胜吗。另外就是那些拿出药物援助有需要的患者的公益援助项目,虽说捐药企业都多少怀有商业目的,但也是实实在在帮助到更多患者和家庭。

多数医生其实都怀着一颗治病救人、教书育人的赤子之心,但在纯利益交换的医疗机构内做的的确是商业行为。特别是在网罗人才、网聚资源、后台够硬的三级医院,在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医生已经习惯了低头俯视患者,反正你不来有的是人来,我倒巴不得你少来点。

可在互联网公司优质的服务下“奢侈”惯了的患者,一入院花着钱却要看人眼色,自己无法掌控更不安心,总会有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人在多次刺激下失态。

医疗的本质是服务

在限行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架桥下,这三大难题一直堵得要死:住房、教育、医疗。关系到民生的三座大山,一直以来都难以逾越。房价就不谈了,仁者见仁。其余教育和医疗的本质都是服务。

教育花钱买的是学校传授我知识和技能的服务,而不是买知识,要不那么多学渣没学到知识就得给人退钱。同理,医疗买的是治病的服务,而不是健康或生命,没治好也不给人退钱。所以,我比较倾向朱恒鹏主任的观点,医生要永远记住自己是“医疗服务人员”。

其实说直白点,跟修车的、按摩的、理发的都一样,都是靠技术吃饭。虽然花了更多时间学医,文化水平更高,允许你有成正比的高收入,但不要忘记你的服务意识。

医生跟患者是平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医疗的核心是信任

我们看见老人摔倒不会去扶,因为见多了碰瓷儿。看见有人乞讨也大多不会捐钱,因为比我有钱的假乞丐太多。有陌生人来借手机也大多不会借,骗子太多,我们小心谨慎,处处警惕。

这是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信任是理解和亲近的基础,在美国或欧洲,人与人之间是高度信任的,所以他们看到流浪狗会特有爱心,内心特柔软。

这种信任的崩塌也完全体现在医疗中,医生和患者都带着防备接触,保护壳太厚当然容易引起摩擦,越厚越严重。也有不少知名的品牌医生,他们通过各类的传播和露面展露自己的诊疗特长,让更多患者知道他们了解他们,自带尊重名人习惯的我们自然的就尊重他们。医生的个人品牌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几大知名医疗平台你争我夺的目的所在。

最近很多医疗大家都带着六七十年代文革气息浓厚的嗓音,呼吁病人相信医疗、尊重医生、如果医生都吓跑到国外去了看你们怎么看病等等,殊不知这样片面的偏袒不仅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医患矛盾,反而容易滋助医患毒瘤越长越大。我不否认患者能够信任尊重医生是件好事,但根源是他们得获得平等的待遇,只有当医生都放下架子都平视患者时大家才能更好的互相尊重。

当然,必须先通过政策上的放权,借助自由执业给医生自由的权利,才能更好的促进平等。医疗也是市场,毕竟只有自由了,才能实现平等嘛。

作者介绍:

罗剑(笔名:天赋罗),达道品牌顾问委员会委员,自由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健康产业观察和实践者,医疗新锐作家。曾著有《当我们谈论医生集团时,究竟在谈些什么?》《分级诊疗的核心「县域医院改革」任重而道远》《多点执业让医生的收入成个人品牌的直接体现》《「医生网红」排行榜 女超人于莺无争议领跑》《不要因为莆田系的痼疾 遮盖了身边的百万良医》等作品,被健康界、医学界智库、医谷、丁香园、搜狐健康、医药人才互推平台、动脉网、今日头条等知名媒体多次转载刊登。其中《莆田系不死 中国的医改永无法成功》一文获得超过7万人的认可和支持。

作者微信:664116645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