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物联 正文

可穿戴式设备怎样才能真正成功?摆脱智能手机!

作者:快鲤鱼 时间:2014-01-13 0

继智能手机之后被寄予很大期待的便是可穿戴式设备,参与其中的企业络绎不绝。但是大部份产品仍处在实验阶段,且从整个市场来看评价还很低。只是在眼镜或手表中植入智能手机的功能是万万行不通的。怎样的产品才能更接近我们的“理想”呢?首先必须要脱离智能文化。

图1 即将发布或已发布的几款主要可穿戴式设备(Airwave、GALAXY Gear、Nismo Watch、SW2等)

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可穿戴式设备的推出,一点也不为过。目前推出或即将推出的可穿戴式设备有眼镜形、手表式、手套式、手环式、发夹式、戒指式等等多种多样。

参与其中的企业也有很多家。不仅有美国的Google和韩国的Samsung Electronics、日本的Sony等等IT和家电业巨头,还有很多初创公司参战其中。另外美国的Broadcom和Intel、Qualcomm和日本的村田制作所等半导体公司都在积极地推出自己的可穿戴式设备相配套的部件,其中也不乏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式设备。

刮起这股可穿戴式设备之风,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来自智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处理器、射频部件、各种传感器的小型化和低功耗化、低价格化使可穿戴式设备的实现比以前容易很多。

和智能手机连接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服务还可以和各种APP相连携。市场对可穿戴式设备能否代替智能手机也抱有很大的期待。目前市场预测今明两年规模将达到1亿台。

但是目前推出的可穿戴式设备大多还是实验形产品。远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要求。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划时代产品竞争已经从这里开始。

“只是微型的智能手机而已、使用非常不便”

“又小又不易操作”、“待机时间短,充电过程麻烦”、“设计不够精良”等等便是大多数用户对目前推出的眼镜形、手环形、手表形等可穿戴式设备的评价。

现在的眼镜形和手表形可穿戴式设备的功能相对暧昧离理想中的可穿戴式设备还相差甚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开发出真正的与使用目的、使用环境相配的功能的可穿戴式终端。相信随着半导体和电子零部件、电池等硬件的技术革新,一定会推出理想的可穿戴式设备。

例如在2013年9月三星公司推出的手表形移动终端“GALAXY Gear”搭载了通话功能和相机功能等,但是相较普通的手表此款终端更大且正常使用情况下电池只能使用1天。普通的手表使用一年都不需要更换电池。所来推出之后招来了很多使用者的批评并称其为“小号智能手机,使用不便”。

2012年推出并引起很多话题的Google眼镜形终端“Google Glass”也只是个未成熟的面向开发者用的实验性产品。虽然可以输入声音,但是输入时必须要通过触摸动作来操作,就好像是一副戴在眼镜上的智能手机。设备的运行时间也很短,有时候2~3个小时电力就被消耗完。坦白来讲这样的设备对用户而言还不如放在口袋里掏出来就可以使用的智能手机。

过于智能手机化

现在的可穿戴式设备使用不便的最大原因就是过于智能手机化。特别在家电制造商中这种倾向更加强。对于把自己定位在智能手机周边产品的可穿戴式设备,却希望自己向智能手机一样拥有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确实如果这样的小形、轻量化的终端能够实现智能手机这样的高性能,这样的可穿戴式设备就真正的达到我们的理想。

但是从现在的硬件技术来看,消耗电力过大是一项技术瓶颈。GALAXY Gear的电量只有300mAh大约是智能手机电量的1/10。这么短的使用时间确实是一件麻烦事。另外操作也极其不便。

使用用途尚不明朗也是一个不可避免问题

前面都在讲可穿戴式设备的功能,反过来讲制造商对于这种设备的使用用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化。因此一会是这个功能、一会是那个功能、另人眼花缭乱却弄不明白到底这种设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并不是说眼镜形和手表形可穿戴设备就是一无是处。可以向人发出信息提示的莫过于眼镜了。捕捉手部的动作、脉搏等生理、身体信息的话,手环形和手表形可以戴在手部的终端再适合不过了。而且与放大口袋里的智能手机相比在获得信息方面有很大优势。也就是说将来眼镜形、手环形、手表形智能终端将会成为可穿戴式设备的主流。

对于可穿戴式设备的普及,要让用户像戴普通的手表或眼镜一样自然,或者是像机械式高级手表那样有地位,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戴着这些设备生活会变得更加自然和便利、有趣味。这才是理想中的可穿戴式设备。

首先是限定设备功能

当然理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就是要明确用途、功能。这才是迈向理想的可穿戴式设备的第一步。根据具体的要求开发相应的专用形可穿戴式设备。如面向办公自动化、运动、展览会、自行车、看影视作品、旅行等等的专用可穿戴式设备。

例如面向运动的眼镜形终端“Airwave”和跑步用的手表形终端“WristableGPS”和Nike的计量运动量的手环形终端“Nike+FuelBand”。

限定功能之后使用的部件也会相应的减少,使用现有的硬件技术也可以达到设备本体的小型、轻量化。当然功能少了,操作起来也会更加的简便,使用的时间也相应的可以延长。另外限定使用的场合的话,和跨越多种场合的可穿戴式设备相比,外观的设计更容易实现也不会有不适感。

首先在运动领域被实用化

实际上、已经明确用途和场合的可穿戴式设备已经在各领域推出并且销量不俗。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在运动领域的实际应用。

精工爱普生于2012年8月发售了面向跑步爱好者的带有GPS功能的手表形终端“WristableGPS”。仅2012年在日本国内的销量就达到了1万5000台。

这种终端通过利用GPS,可以正确地获得跑步者的位置信息、时间信息等,同时还可以自动地测定行走的距离、速度、路线等。还可以测量心跳量同时通过WebAPP记录和管理这些数据。2013年11月增加了一些跑步爱好者希望的功能。提高GPS的定位精度、延长终端的运行时间等等,发布之后其份额也相应地扩大了很多。

除了精工爱普生推出的面向跑步爱好者的手表形终端,在主打运动用途的可穿戴式设备中还有其它热门产品。Nike公司推出的可以计量人体活动量的手环形终端“Nike+ FuelBand”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款可穿戴式设备的报导已经有很多在些就不再赘言。唯一要说的就是只需通过一个键就可以操作。

主打交流的可穿戴式设备

今后专用形可穿戴设备且值得期待的将会是可以进行交流的设备。通常新的数码家电设备推出的同时便会有一种新的交流方法而随之流行和普及起来。例如电子邮件基于电脑、彩信基于移动电话、Twitter和LINE等基于智能手机。

在中小新兴企业里也有着重开发基于用户交流的可穿戴式设备。例如Telepathy的HMD“Telepathy One”和日本LOGBAR公司推出的戒指形终端“Ring”。

实际上限定用途为交流用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开发已经开始。例如美国创业公司Telepathy计划在2014年推出其正在开发的“Telepathy One”。虽然具体的功能尚不清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会像Google Glass那样搭载照片功能、共享功能等。

具有同样的交流用途的戒指形终端“Ring”,通过搭载动作传感器,通过戴上手指上的设备进行操作。使用者戴上这只戒指后,不仅能远端拉开窗帘、开启电视,到餐厅用餐时,只要用手指隔空写下金额,就能支付餐点费用。此外,和陌生人会面时,再也不需要交换名片。只要同时都戴着戒指,就可以自动交换个人资料。据该公司介绍,“Ring”计划于2014年正式发售,目前面向开发业者的API已经公开,并将开设提供软件以及人工服务的“戒指商店(Ring Store)”。

除了用于运动、交流以外还有很多专用可穿戴式设备。它们应用在各行各业如物流业、汽车业等等。

通过专用形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培养以及经验和技术等的统合,理想型的可穿戴式设备离我们也越来越近。而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有很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待机不费电量的半导体产品和零部件、活动状态电量可以下降到极限的显示器、形状和自由度高的型材等等。理想的、脱离智能手机文化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实现离不开这些新兴的硬件技术。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