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声音 运营 正文

GMIC会议投资人聊创业团队

作者:36kr 时间:2013-05-08 0

你有没想过,如果你给投资人递上的名片写明你是名校 MBA,你被 Pass 掉的机会可能会更大?

在今天的 GMIC 上,一场由王利杰主持的圆桌会议邀请了 IDG 李丰、纪源资本 Jenny Lee 以及印度 Mumbai Angels 的 Sasha Mirchandani,一同讨论了他们所经历的投资真相,分享他们都怎么看团队。

投资人喜欢的团队属性:多多少少有点理想主义似乎也不错?

总体看来,除了会看初创团队是否在组合匹配、有行业知识和产品观,投资人似乎更喜欢愿意深扎的团队,因为几位投资人在描述喜欢的团队时说到的几个关键词就有:“激情”、“理想主义”、“有意志力”。Jenny Lee 说她会看团队是不是有足够的激情,足够的激情能够让团队真正投入到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看到什么火就做什么。

而在李丰看来,他喜欢的创业者是那种想事情想得比较深的。虽然创业有不少运气的成分,但他认为,如果创业团队对方向的理解要比别人更往前、更深一些,那未来做直觉性的决策时,团队也可以尽量让直觉往正确的方向上偏。正因为这样,他也更喜欢那些“多多少少有点理想主义”的创业者,起码他们会看得更远一点。Sasha 补充说,他比较喜欢灵活的创始人,因为这样的创始人会知道公司的关键转折点在哪,是什么。

投资人看到的团队背景:草根和海归的不同药性

在投资人看来,草根和海归、名校团队往往有不同的药性,能够看清自身的特点和问题并找对的市场下药的团队才是他们考虑的。

Jenny 说,她在看团队背景时会考虑产品本身的属性与团队的契合度。如果团队做的产品是 2C 的,面向的又是草根,那越草根越好;但如果产品是 B2B 的,她会倾向那些在大企业工作过、有管理基因的团队。

而在李丰看来,草根团队往往在启动上更顺利,但这样的团队容易在视野上存在问题:“你总归在商业模式转换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战略和转换的能力,而且对于成功的公司来说,这样的转型(Pivot)最少会有一次以上。”海归、名校团队可能在视野上好一些,通常想得比较远。但他们的痛苦却在启动阶段,需要找到产品需求的点。李丰认为,这样的团队往往需要在前面的两三年内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过了启动这关以后会比较顺利。

虽然 Sasha 和王利杰在这个问题上都认为,海归、名校团队在接触投资人的时候有优势,但不挑剔团队是否来自名校的王利杰也说,他所看到的团队中,刚毕业的海归比起接地气的“屌丝”草根,可能总会离市场远一些。他觉得,刚毕业的海归反而可能要在中国市场上跌倒几次才会成功。

Jenny 对那些刚回国就创业的海归团队还有一点顾虑:那就是创始人能承担的风险系数、机会成本。她会担心,原本来自名校、有机会进大公司拿高薪的高文凭海归是否有沉下心来、花 300% 精力创业的打算。真正有心创业的人会愿意抛掉之前的机会。她提到,如果见到一位创始人会将自己的文凭放在名片上,她就会隐隐担心,总觉得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样的创始人把自己创业的机会成本都写到名片上了)。

投资人认为的团队人才问题:空降人才可能是好事,但也可能是坏事

面对团队空降人才问题,Jenny 提出了一个“飞机说”:就像开 737、777 两种不同型号的飞机,如果是一个偏 B 端的业务或需要更多管理经验的公司,那管理人才这件事就会像飞机师的需求那样根据机型有所不同。“一个开 737 的飞机师不一定能开 777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想要把饼做得更大(比如从 2 亿到 10 亿,成为行业第一),那么就要看创始人有没足够的能力去开大飞机。如果没有,公司就必须引入管理。但如果公司是一家需要快速成长的产品型战斗机,最好就不要换飞机师。因为这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创始人对产品的看法。实在不行,你可以找人陪你做飞行训练,而不是换人。

而李丰则说,他看到空降人才最大的挑战在于:创始人是不是真的愿意放权,人才进来后留不留得下来。在国内,很多创始人通常在引入一些高管后,依然凭着自己是创始人、之前都是自己负责的心态没有很好放权,这会伤害到请过来的人才。创始人是否能调整心态、团队的磨合情况会决定团队的人才问题。

而他认为,在空降以外,真正好的公司应该是一直在培养好的技术、产品人才。他在硅谷的时候常常注意到一些聪明小孩面临就业时对公司的选择。如果一家公司能就钱以外的因素吸引到极客人才,那这样的公司应该能更好解决人才问题。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