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业界 正文

从无人机到载人飞行器 吉利科技抢滩通航未来

时间:2021-11-05 0

吉利,不止造车。

10月27日,吉利通航制造基地启动,该基地拥有国内首条通航飞行器复合材料自动化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复合材料复杂结构件自动化生产制造的空白。

从无人机到飞车,吉利科技集团一直积极部署通航产业,将“智慧出行”的概念扩展到更广阔的天空之上。自布局“天空经济”以来,吉利科技动作频频,投资德国Volocopter和美国太力飞车,成立沃飞长空,截至目前已拥有城市载人飞行器、物流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农林植保无人机等多条产品线。短短数年内,吉利科技已构建一个从无人机到有人机,从硬件产品到数据服务,从生产制造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架构。

聚焦“星辰”,吉利科技正在开启通航新时代。

吉利加速布局通用航空

吉利科技集团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大型产业集团,致力于用科技驱动产业的发展,面对潜力巨大的通航市场,吉利科技已在这条赛道上抢占先机。

吉利科技对无人机+飞车的业务布局,始于2017年。

这一年,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全球首家飞行汽车公司美国太力飞车的全部业务和资产。2020年傲势科技的加入,则帮助吉利科技进一步提升无人机业务的能力。傲势科技与太力飞车在2020年9月整合,成立沃飞长空科技,完成了通用底层平台的共建。今年9月,沃飞长空还与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达成合作,打造合资公司沃珑空泰,负责Volocopter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和市场运营。

而此次在武汉启动的国内首条通航飞行器复合材料自动化生产线,也是吉利科技加速布局通用航空的侧影。按目前布局,拥有航空产业中心地位的成都可能成为吉利科技的航空器设计中心;而工业基础雄厚的武汉,则将成为其航空器制造中心。

至此,吉利科技基本完成对通用航空的业务布局,拥有载人飞行器、物流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农林植保无人机等多条产品线,并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包含航空测绘、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电力巡检等丰富的消费和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例如,沃飞旗下的代表产品XC-25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曾参与“721”河南暴雨救援、神舟十二号、嫦娥五号返回舱搜寻等任务,具备长航时、大载重等性能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实践验证并获好评。

无人机领域的新挑战

吉利科技谋求从“产品”升格

如果说“城市空中出行”仍是带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高概念,那么产品种类繁多的无人机已广泛运用到生活各行各业中。

中国无人机产业的生产企业较少,但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与此同时,无人机研发生产门槛较高、产业链长,涉及材料、仪器、仪表、加工、电子飞行控制等领域,为“新玩家”树起天然壁垒。

无人机企业要想巩固护城河,基本上有两大成长路径。

第一种是深耕产业链单一领域,参与并推动下游行业升级。这种路径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开存量竞争,绕开整体市场成熟前的漫长煎熬期,在单一领域内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最终实现与细分市场的共同成长,但最终要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第二种则是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全链结构,通过底层通用技术的跃升,实现多领域的解决方案交付能力。优势在于,依靠全时广域的服务体系,能在“以机替人”的产业升级中获取更多发展红利。吉利科技即是此类代表。通过布局上游测试设计环节、中游整机制造到下游运营服务环节,形成无人机产业的全链生态。

第二种路径的要求更高,要走通,必须具备科技类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双重特征。这也是吉利科技航空业务的推进逻辑。

在研发端,以“通用+配置”的方式,成立共通共享的“技术中台”,实现对前台多元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航空器底层技术的互通互用,能够汇集动力、导航、飞控、通信等各类专业优势,共享底层技术基础,大幅提高研发效率,同时提升产品可靠性、安全性,降低产品成本。

在生产端,借助吉利科技与生俱来的制造业基因与规模化工业能力,实现精益生产与批量交付,在武汉启动的通航基地即是此类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产品入手,但不止于单一产品。注重技术突破,更能将技术落地至有量产能力的自动化生产线。吉利科技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大型产业集团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在完成其战略性布局的同时,也为中国通航产业提供了一种范本。而其对“未来出行”的探索,也将为吉利科技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热门文章

© 2011 - 2020  钛锋网  TMTForum.com  沪ICP备1501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