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广东省工信厅、东莞市政府主办,东莞市工信局承办、东莞滨海湾新区协办的第十届“创客中国”广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九届“创客广东”大赛复赛(以下简称“大赛”)在东莞启动。8月21日至23日,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四大赛道,大赛超百个优质项目在东莞滨海湾新区分赛点展开激烈角逐。
其中,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指导,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莞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支持的第九届“创客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评选出的创业组5支队伍,企业组18支队伍进入复赛比拼。
8月23日,赛程聚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赛道。上午10支机器人团队轮番路演,下午则迎来37个人工智能项目的激烈角逐,涵盖数字化平台、具身智能、AI大模型、智能硬件等多个热门方向,赛事节奏紧凑、创新浓度极高,现场堪称“神仙打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硬核对决”。
本次复赛采用“8分钟路演+4分钟答辩”的赛制,由权威评委进行现场评审,从创新性、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在机器人赛道,技术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我们其实就是给机器装上一个‘鼻子’。”艾感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带来的“机器嗅觉芯片”项目,通过自主研发的嗅觉感知芯片,让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气体成分,在环境监测中可实时捕捉有害气体泄漏,在工业安全领域能预警设备故障,在智慧医疗场景中助力疾病早期筛查,成为现场备受关注的黑科技之一。创业组中的“深焊智擎”团队由大一、大二学生组成,他们带来了应用于海上风电、船舶维修等高端场景的“双目视觉水下焊接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李梓炯分享道:“这次比赛让我们跳出了书本,第一次触摸到股权设计和财务模型这些非常实际的知识,对科技创业有了一个全景式的认识。”
企业组最高分获得者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新能源汽车电池机器人化拆解系统”项目,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该公司EV循环中心副总监过海华在分享中透露,本次大赛促成了意想不到的技术融合:“我们发现一公司的嗅觉芯片技术可与我们的拆解系统高效集成,实时监测电池电解液泄漏所释放的有害气体,从而大幅提升电池回收过程的安全性与环保性。”这一跨领域的技术协同,成为当天赛事中令人惊喜的创新亮点。
人工智能板块同样高潮迭起。广州富唯智能科技推出“基于GRID大模型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AI决策与机器人操控的深度融合;珠海金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则发布“基于AIAgent的海关业务场景数字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致力于通关流程的智能化变革。此外,奕行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的“端云一体AI芯片”、华南脑控的“多模态可穿戴脑机智能技术与产品”、广州智用开物的“领航navi—新一代企业级智能体团队平台”等项目,也集中展示广东在AI技术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实力。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项目呈现出‘机器人+AI’的融合特征。”一位参赛成员指出,无论是具身智能、工业质检,还是协同操作,都要求硬件与智能算法的深度结合,这种跨技术栈的整合能力,正在成为项目脱颖而出的关键。此外,他观察到,本次评审重点聚焦项目的技术壁垒、商业化潜力与社会价值,“尤其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高门槛赛道中,团队的技术实现能力、市场落地进度与创新可持续性,成为决定能否晋级的关键因素。”
作为此次复赛的承办地,东莞滨海湾新区正为这些创新项目搭建成长沃土。据滨海湾新区经济科技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滨海湾通过“人工智能10条”“科创10条”等政策体系,构建起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扶持生态,不仅设立1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还加快筹建10亿元人工智能母基金及5000万元概念验证基金,全力支持硬科技项目落地发展。
最终复赛哪些项目能脱颖而出?这场融合智能与机器、创新与实用的科技交锋,正持续牵动着行业目光,值得关注!